本次健康讲堂我们有幸邀请到来自复旦大学历史学系,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三年级的张冰心老师。此次讲堂从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“人民城市人民建、人民城市为人民”出发,跨越五个历史阶段讲述了关于上海的过去的故事,从中我们能够找到某些关于传承的答案。讲堂从六个部分讲述上海的历史故事和其中蕴含的传承密码。
第一部分跟随春申君的脚步,探求申城由来。
第二部分介绍松江的历史发展,着重介绍松江布“衣披天下”之美名,赞颂黄道婆及其对棉纺织业的重大贡献。
第三部分介绍发生在租界中的风起云涌,辩证看待开埠对中国的影响。
第四部分重点介绍“大上海计划”。
1929年7月,上海特别市政府第123次会议通过《大上海计划》,将北邻新商港、南接租界、东近黄浦江,地势平坦的江湾一带(约7000亩合460公顷土地)划为市中心区域,建筑道路、市政府大楼和其他公共设施。该计划把市中心区域(即新上海)划为政治、商业、住宅3部分,以五角场为中心形成蜘蛛网状干支道路系统,用黄兴路、其美路(今四平路)和翔殷西路(今邯郸路)分别接通杨浦、虹口和闸北,用翔殷路、淞沪路通向“大上海”腹地,构成既相分割又互为联系的街区。市中心区域划定后,再把全市分为行政区、工业区、商港区、商业区、住宅区5大区域,以新上海为行政区,市中心和老城厢为商业区,吴淞江及黄浦江岸为商港区,大场、真如一带为工业区,曹家渡、法华、龙华、漕河泾一带为住宅区。
1937年,全面抗日战争爆发,大上海计划被迫停止。
1945年抗战胜利后,国民政府已无财力重新启动大上海计划,仅对部分道路和建筑进行修缮。这一象征性的计划产物一直延续至1952年,终被兼并成江湾区。
第五部分讲的是革命年代的青年觉醒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。
第六部分讲述人民城市的含义和建设人民幸福的城市,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,使城市更健康、更安全、更宜居,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。如何进一步建设“人民城市”上海值得我们深入思考。
通过这次主题讲座,同学们对上海这座城市有了更全面的认知,也对城市发展的多个方面有了深入的思考。了解城市的历史,找寻文化传承的答案,不仅让同学们更加热爱这座城市,也启发了同学们对其他城市的思考和体会。城市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系统,而每个个体都是这个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在此感谢张老师莅临为我们带来精彩的演讲,同时感谢各位同学的踊跃参加,为本次健康讲堂画上圆满句号。